純鈦金屬材料和骨組織接觸時,若沒有足夠粗糙的表面和維持生物穩(wěn)態(tài)的氧化層,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到骨組織和植體界面的骨結合期。通常意義上,植體表面微孔直徑在150μm-400μm時,可創(chuàng)造較好骨結合條件。那么植體表面的處理方式有幾種?聽說SLA與RBM的處理類型及特點不盡相同。
種植體表面的處理方式常見的有9種,分別是:機械加工表面處理(MS)、可吸收噴砂介質(RBM)、鈦漿涂層表面(TPS)、羥基磷灰石(HA)涂層及改良、大顆粒噴砂酸蝕(SLA)、親水大顆粒噴砂酸蝕(SLActive)、電化學氧化表面等。
SLA常用的植體品牌有:ankylo、安卓健 、登騰Dentium
RBM常用的植體品牌有:奧齒泰osstem、迪奧dio、韓國美格真megagen
1、SLA表面處理類型的原理
—在特定的壓力和時間控制下,通過高速的氣流將研磨介質材料噴射在植體表面產生凹陷,再在三氧化二鋁噴砂的基礎上進行酸洗形成更小的二級窩洞,酸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和消除噴砂對種植體表面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把殘留的三氧化二鋁清洗干凈。
2、SLA表面處理技術
—氧化鋁顆粒的直徑約為25μm-250μm,其形成的凹陷適合成骨細胞偽足攀附(區(qū)間為150μm-400μm)。
—經酸蝕劑酸蝕后,可在植體表面形成0.25μm-0.5μm的微粗糙表面,增加植體與骨接觸面積60%以上,是目前認為比較理想的表面粗糙度。
▲SLA兩級氧化形成多孔性氧化膜
3、SLA表面處理的特點
——顯著增強了植體的抗扭矩能力。
——相較于其他植體表面處理,優(yōu)勢較為明顯。
1、RBM表面處理類型的原理
在植體表面噴射可吸收性研磨材料(磷酸鈣陶瓷),獲得表面粗糙度后用弱酸清除殘留在表面的磷酸鈣顆粒,在強壓下降陶瓷顆粒噴涂在加工表面上進行粗糙表面處理,大概愈合3個月以后可以修復。
▲RBM表面處理
2、RBM處理工藝的特點
噴涂表面不易殘留異物;可達到純鈦表面。
-RBM表面粗糙度(Ra):1.2~1.8μm,更均勻有效,在一定程度上縮短骨融合期。
長期以來,各植體品牌通過不同的表面處理工藝改變植體表面特性,來促進骨結合,提高種植成功率。目前,有些表面處理技術被廣泛應用,有些則正逐漸消失于臨床中。總體而言,植體表面處理技術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與革新的歷程!
上一篇:
牙齒殘根不拔掉會怎樣…下一篇:
兒童補鈣注意什么 四大誤區(qū)你知…